猪价探底产业逆市调整

   

小规模养殖户最受伤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6%,猪肉占日常肉类消费量的比重超过60%。一句“猪粮安天下”道出了稳定生猪市场的重要性。猪肉是中国人食用的“当家肉”,它的价格涨跌受到各方关注,如今猪肉价格下跌,自然牵动各方神经。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3月15日,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市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平均每500克为11.55元,比12日下降0.07元。据了解,猪肉价格在今年1月初开始下降,春节消费旺季也没有对生猪市场产生明显的刺激效应。此次生猪价格下降幅度较快,波及范围较广,短短几周生猪价格就跌至盈亏平衡线以下,导致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那么对哪些养殖户冲击最大?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认为,此轮猪肉价格下跌,其实是一种季节性的表现,往年这个时期也会出现。而玉米价格过高则是“比较严峻的问题”。据猪价网的最新统计,生猪价格累计下跌已超过10周,累计跌幅逼近20%,而同期玉米批发价格连续7周稳定或上涨,猪粮比价5.31∶1,已经连续两周跌入黄色区域,标志生猪价格处于重度下跌阶段。

    作为饲料原料,玉米的高价格对于国内不同类型的养殖主体造成的压力各有不同。马闯说,“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大型养殖企业可以将饲料消耗降低,将成本分摊。对于一些小农户来说,饲养生猪依靠自家的粮食、蔬菜等,可以不计成本,玉米价格的上涨对这两部分主体影响有限。”但是,对于目前国内不到50%的小规模养殖户(年出栏量50头以上的为规模养殖户)来说,饲料价格的上涨使他们应对起来十分吃力。“这些小规模养殖户既无较高的生产水平,还要靠饲料喂养生猪,成本无法分摊。”如果猪肉价格不上涨,这些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势必受到打击。

价格走低缘由细分析

    分析近期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既受春节后市场需求下降、部分地方出现疫情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生猪等短期性因素影响,也受生猪生产周期性调整尚未结束,生猪存栏依然偏高等长期性因素影响。

    首先是国内生猪存栏及产能长期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并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该《预案》确定的调控目标:生猪存栏不低于41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4100万头,能繁母猪在存栏总量中的比重为10%。而来自农业部生猪存栏报告显示,至2010年2月份,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44330万头和4890万头,能繁母猪在生猪存栏量中所占的比重为11%。显然,目前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及能繁母猪在存栏总量中所占比重都远高于政府的调控目标,生猪生产潜伏着产能过剩和猪价下跌的趋势。

    其次,初春时期,由于气温变化较大,是动物疫病的多发期,2月下旬,广州生猪曾暴发口蹄疫疫情即是一例。对疫情的担忧促进了养殖户对生猪出栏的集中投放,而春节后的消费淡季又使得屠宰加工企业大幅压缩了备货量和宰杀量,市场的供给压力很快放大。

猪价不会“跌跌不休”

    由于饲料成本的影响,生猪目前的价位已逼近养殖户所能承受的底线,猪肉价格是否还会下降?

    按照《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之间(蓝色区域)时,政府启动三级响应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增加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并着手做好实施二级响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5.5∶1-5∶1之间(黄色区域)时,政府启动二级响应机制,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冻肉储备,同时要求主销区和沿海大中城市增加地方冻肉储备,还可以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活体储备;当猪粮比价低于5∶1(红色区域)时,启动一级响应机制,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冻肉储备规模。

    根据2009年6月,政府实施《预案》的效果看,对扭转猪肉价格下跌势头起到了显著作用。当年5月至6月间,猪粮比价跌破了6∶1后,三级响应机制适时启动,7月份以后生猪价格止跌回升。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以适时采取收储等措施加强市场调控。    不仅如此,为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国务院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奖励生猪调出大县、生猪政策性保险,增加政府储备投放、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等应对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措施。

    有分析人士指出,2009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2.08亿头,同比增长24%。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2010年将达到48%左右,2012年将达到50%左右。猪肉作为我国居民刚性需求的一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将持续上升,我国肉类消费特别是猪肉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具体到生产情势,据了解,去冬以来天气冷,许多近2年才投入养殖业的散户准备不足,冬季时出生的小猪存活率下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仔猪减少的程度也超过常年,这有可能影响到几个月后生猪的出栏量,使供大于求的局面减弱甚至扭转。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生猪产业逆市调整,产能已渐趋合理,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已达高峰,受制于生猪价格探底、养猪利润减少等因素,且国家随时有可能启动储备肉收购来托市保底,因此,未来生猪价格的动荡动力减弱。又由于今年全年生猪价格回调压力增大,养殖收益面临挤压,未来养猪业将进入一个相当长的微利小幅波动期。

五大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为稳定生猪生产能力,农业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指导养殖场户优化生产结构、加强饲养管理、节约养殖成本,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平稳发展。

    稳定生猪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全国种猪销售大幅下降,取消订单、推迟引种现象较为普遍。各地要根据实际,引导养殖场户优化猪群结构,加快淘汰老龄、劣质低产母猪,适当补充优良后备母猪。种猪生产企业要科学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种猪市场均衡供给。

    加强生猪疫病防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疫情监测,认真落实生猪重大疫病防控措施。生猪养殖场户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加强免疫和净化的基础上,注意改善猪舍环境,加强消毒灭源,为生猪生产创造卫生舒适的饲养条件。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各地要加快推进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加强种猪选育,推广选用优良种猪,普及人工授精技术;要指导养殖户强化母猪饲养管理,推行分阶段饲养,科学配制日粮配方,准确开展妊娠诊断,适时进行配种,减少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推广仔猪早期断奶饲喂技术,降低断奶应激,提高仔猪成活率。

    推广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同时,饲料、劳动力、水电等养殖成本高位运行,加剧了生猪养殖的亏损。各地要抓住近几年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的机遇,继续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效益;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通过入户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形式进行技术服务,引导养殖户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农副产品饲料资源,根据猪只生长发育阶段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养殖场户自身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

    加强生猪信息监测预警和调控。各地要强化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鼓励产区和销区加强合作,建立区域间长期稳定的生猪产销合作机制,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拓宽生猪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要配合地方有关部门实施好本地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抓紧落实中央各项生猪扶持政策,确保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养殖场户,稳定农民养殖积极性。


来源:农民日报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68117049                     网址:www.bsethuike.com
                          68117302                www.博思汇科.com
           邮编:10009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航天城
                                     版权所有:北京博思汇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v2.5
                                       网页设计者:李宾  网站维护管理员QQ:369101954
这个模版来自http://BestMoban.Com,更多模版请访问http://BestMoban.Com http://Moban.17Easy.Com http://www.mb8.cn